也就是说远古盛行的巫术、祭祀、耳鼻穿孔打洞等行为的背面,其实就是人类最初的“自虐”。
这种将大自然和规律过度理想化,将自己贬低践踏到泥土尘埃里,以此来祈求对方的怜悯、关爱甚至拯救的心理和行为,逐渐演化内嵌到人类原始潜意识里,变成个人隐含的心理状态。
到了近现代,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,人类个体的自虐、自我伤害,往往与个体早年(童年)所遭受的创伤有关。
人们之所以会逐渐发展出受虐模式,其实是为了修复自身在无法自主的情况下,比如童年时期的自恋形成期期间,所意外遭遇的创伤性记忆。
而在人长大的过程中,因为远古隐含潜伏的自虐状态,与成年后刻意自生的自恋性损伤相互叠加,往往就对人的心理与精神意识造成了深刻影响,从而使得个体自恋自虐的病理症状愈加明显。
自虐症的几种表现
【情感自虐】
一般而言,自虐症患者要么在情感上自虐,要么进行身体上的自虐。而情感上的自虐,往往可能导致抑郁症的爆发。
当一个人陷入情感自虐后,他/她往往无意识(毫无察觉)地就赋予自己某种悲痛的情绪,并且会久久地“品味”、“咂摸”被自己无限放大的这一悲伤而不能自拔。
进一步来说,其实是他们自己不愿从此种自虐情绪中解脱出来。那么,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从中解脱呢?因为这种极大的悲伤悲苦情绪,能够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某种内心渴求。
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,自虐症患者通常都有一种奇异的、被动的、完美实施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。在这种自我挫败模式下,他们在与人交往或进行合作、竞争时,往往会以正常人意想不到的低姿态、卑微情形满足外界对他们的所有要求。
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“对得起所有人”的情形。
但事实上,任何成年人都知道,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。因为那会要求一个人彻底丢掉自我、自尊以及既得利益,才可能换取所有人的认可、怜悯甚至同情,如此代价不可谓不惨痛,心理伤害不可谓不深刻。
但是,对于自虐症患者来说,却正好非常适合他们。因为这种因外界而产生的极大伤害所导致的悲伤痛苦情绪,恰好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内心被虐的情感渴求。
究其原因,自虐症患者的这种行为情感模式,形成于童年时期,成年早期。并且其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。患有情感自虐症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如下:
· 总是对有利于他的享受、能够产生愉悦感的事情避之不及(即随时躲着好事走);
· 常被让自己深感痛苦的事或人际关系深深吸引;
· 总是有意无意地阻止其他人哪怕是爱自己的人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;
· 在多种多样的选择面前,总是会专门挑选那些必然会令自己失望的人或者(注定会失败的)事情来干,哪怕是更好更合适的选择就放在他们眼前,他们也不会去选;
· 对那些一心一意对自己好的人,他们毫无兴趣甚至干脆拒绝别人对自己好。
· 别人或外界并没有对他/她有什么奢望或要求,他们反而会不请自来地为他人过度自我牺牲,甚至做出让外界和他人感到十分过意不去的事情。
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这些行为及举动,并不是患者在身体或者心理上被施虐时候做出的反应,也不是在抑郁状态下的非正常反应,而是在外界和环境正常的情况,他们自主做出的决定和选择。
【道德自虐】
在自虐症患者中,我们还能观察出一个现象,那就是价值观层面的“道德自虐”。当患者进入道德自虐状态时,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想要拥有自尊感,就应该“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”。
意即:只有我足够隐忍,吃足够多的苦头,自我牺牲得足够惨烈,我才会觉得我是一个“值得外界和他人所热爱的好人”。
这种道德自虐最为常见的表现形态是,不惜放低自我身段,不计代价地维持与对方的情感依恋关系,并不断通过对方对自己的肯定,来界定自我价值。
此时患者会在脑海中不停地暗示:为了这段关系,为了让对方可怜我,我必须改变我自己,牺牲我自己,对方让我做什么我都会答应,只要对方喜欢我,离开我,我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存在。
人类发展过程中,身心往往会遭遇多方面的影响。自虐这种心理后遗症不仅让个体受伤,更让周围的人感到尴尬与费解。
所以,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倾向,发现和看见自己内心有此情感创伤,就应该启动理性思维,阻止这种情绪的蔓延,避免“刻意对得起所有人,却让自己受委屈”的情绪任意出现并控制自己。
- The End -
作者 | 汤米
编辑 | 一粒米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参考资料:Hill, C. E., & O'Brien, K. M. (2004). Helping Skills: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, Insight, and Action.
- The End -
作者 | 汤米
编辑 | 一粒米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参考资料:Hill, C. E., & O'Brien, K. M. (2004). Helping Skills: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, Insight, and Action.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